聖猶達-名猶達斯,又名茹達、達陡。「茹達(Judah)」是希伯來人採用的一個極普通的名字,希臘文譯作「猶達斯(Judas)」,英文譯作「猶達(Jude)」。達陡(Thaddeus)是他的姓(也有說是他的別名),意思是胸襟廣闊、勇敢、可愛。正因為聖猶達和叛徒依斯加略人西滿的兒子猶達斯(Judas Iscariot)同名,所以千多年來,聖猶達常被遺忘、忽視,甚至沒有甚麼人奉他為領洗主保,亦因此,聖猶達的另一個稱號是「被遺忘的聖人」。
聖猶達是耶穌所召選的十二宗徒之一(瑪十:3)。相傳他的父親是克羅帕-聖若瑟的兄弟,他的母親是瑪利亞,是聖母的表姊妹。瑪利亞曾勇敢地站在十字架下,見証基督的贖世工程。換言之,聖猶達和耶穌有表親的關係,傳說他的樣貌也肖似耶穌。聖猶達自稱為「耶穌基督的僕人」(猶一:1),又自我介紹為「雅各伯的兄弟」(猶一:1);這雅各伯即次雅各伯,也是十二宗徒之一。
《聖經》沒有詳細記載有關聖猶達的生平事蹟,只在《若望福音》中敘述:在吃最後晚餐時,耶穌基督對宗徒們說:「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,便是愛我的人-我也要愛他,並將我自己顯示給他。」聖猶達緊接著問:「主,為甚麼你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,而不顯示給世界呢?」(若十四:21-22)。從這提問,我們可看出聖猶達慷慨大方,具備關心別人的優點,甚至推斷他早巳在心裏播下向外邦傳揚福音的種子。
很多人相信《猶達書》的作者便是聖猶達宗徒,他在公元六十四或六十五年寫了一封短信-《猶達書》給當時東方教會的基督徒,在信中他警告他們要提防假學士(pseudo-teachers)的異端邪說,和勸勉他們在困難、痛苦中仍須恆心堅守自己的信仰。聖猶達在信中的末段說:「親愛的,你們要把自己建築在你們至聖的信德上,在聖神內祈禱,這樣保存你們自己常在天主的愛內,期望賴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仁慈,入於永生。」(猶一:20-21)這教誨在廿一世紀的今天,仍然是金石良言。
根據傳說,在耶穌基督升天,聖神降臨後,聖猶達便往猶大、撒瑪黎雅、敘利亞、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傳教。他在美索不達米亞傳教十年後,回到耶路撒冷,協助他另一兄弟西默盎在公元六十二年當選為主教。然後他又往外面傳教,在利比亞遇上另一宗徒-西滿。聖猶達和聖西滿結伴同往東方宣揚福音喜訊,他們的足跡遍達波斯各地,令到很多人信奉了天主,但他們郤遇到異教徒的反對。最後,聖猶達和聖西滿在今日伊朗的一個城市素尼亞(Suanir)殉道。原因是當地的暴徒受到一些巫師(Magi)的迷惑慫恿而反對兩位宗徒,向他們擲石。其中一個暴徒更用棍棒把聖猶達打死,又用斧頭砍下他的頭顱。聖西滿的身體則被人用利器分割為數段。兩位聖人的遺體現今供奉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的地下墓穴中。聖教會訂定每年十月二十八日為紀念他們殉道的節日。
優斯俾亞士(Eusebius)是研究早期教會歷史的權威學者,他留給我們聖猶達在美索不達米亞時,治癒中東一個小國王子亞俾嘉(Abgar)的故事。原來亞俾嘉身患痳瘋,他曾在耶穌基督生前派人要求耶穌治癒他,並命人繪畫耶穌的肖像。耶穌沒有親自前往醫治他。但有感於王子的信德,祂把自己的真容印在一塊布上,並命聖猶達拿這塊印有祂聖容的布去見王子。王子一見耶穌的肖像便不葯而癒,他和國內的人民也為此信仰了基督。
傳統的聖猶達造像,特徵是一手拿著耶穌的肖像、或把耶穌的肖像佩戴在胸前,另一手握著利斧或棍棒。前者的造型是為紀念他治癒亞俾嘉的故事,後者是象徵他為主致命的英勇事蹟。有時造像會手持棕櫚枝,則代表他光榮殉道,獲得勝利。
千多年來,世人遺忘了這位熱誠、勇敢的聖人,從十四世紀開始,形勢逐漸改觀。耶穌顯現給瑞典籍聖女畢哲(St. Bridget)並對她說:「聖猶達最樂意幫助世人。」自此恭敬聖猶達的人日漸增多。可是崇敬聖猶達以致成為一種風氣郤自十八世紀開始,風氣始於意大利、西班牙,繼而傳至南美洲,最後傳到美國。現在,聖猶達巳被奉為「絕望事件的主保」,他的轉禱是很少落空的,得到聖猶達幫助而在報章上鳴謝的人不勝枚舉,曾得聖猶達助佑而較著名的有華理柱主教,他被囚禁在中國十二年,雖身陷絕境,但他一直保持愉快的心境,原因是主教曾求聖猶達幫助他。德蘭修女為照顧印度的垂危病人和其他貧苦者,承擔了很多艱苦,她也是向聖猶達求助的另一成功例子。我們很慶幸有一位這樣胸襟廣闊、勇敢熱誠、可敬可愛的聖人作為我們堂區的主保。我們非常感謝他過去五十年對堂區的庇佑,也衷心祈求他繼續護佑堂區,使我們效法他勇敢地,熱誠地傳揚聖教,也學習他的慷慨大方,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有需要、陷於困境的兄弟姊妹,做一個可敬可愛的人。